余杭区:大手笔书写五美篇章 大格局擘画全域美丽 |
||||
|
||||
自全省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行动启动以来,余杭区按照12个镇街三年“4+6+2”步骤时序,全域推进美丽城镇创建,扎实推动城镇环境综合提升、功能服务提质、生活品质提高、产业统筹提效和镇域治理提能。近期,余杭区首轮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完美收官,全部镇街获评市级样板,累计7个镇街获评省级样板,再次获评全省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优秀县(市、区),为省市全面收获美镇建设成果、推动城乡风貌整体提升、促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出重要力量。 一、优化机制搭好“台子”,五美导向汇聚创建合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保障。以省、市系列文件为引领,科学编制《余杭区美丽城镇建设行动方案》,建立“区级领导小组统筹、职能部门服务指导、镇街具体实施创建”的三级联动机制,制定出台《美丽城镇建设资金分担方案》《美丽城镇建设专项扶持政策》等文件,明确项目资金、人才技术、考核督查等政策机制,强化全要素保障,为创建省市样板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创新建设机制,构建共创体系。创新落实美丽城镇建设“四师融合”机制,构建美丽城镇共建共治共享工作体系。发挥好首席设计师、驻镇规划师和发展师制度,为美丽城镇建设的实施方案出台、建设方案优化、长效运维管理等各项工作出谋划策。同时,深入开展“体验师系列活动”,邀请各行各业专家及市民代表参与美镇建设、体验美镇成果并提出宝贵建议。 三是强化专项融合,打好创建组合拳。将美丽城镇建设与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未来社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专项相结合,打好建设整治组合拳。如径山镇、鸬鸟镇抱团将美丽城镇建设融入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中,以“一库四措”为抓手,打造“禅茶问径•山水寻鸬”意象,获评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县域样板区。 二、建管并重夯实“底子”,发展为要提升城镇能级 一是加快补齐短板,助力高质发展。余杭区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共计安排项目278个,完成投资约193.1亿元。聚焦生活配套完善,改扩建医疗设施30个,改造升级邻里中心48个;聚焦环境品质改善,新建、改建绿道148公里,新增公园绿地75.1万方,提升特色历史街区9条;聚焦基础设施提升,建成污水零直排区125平方公里,实施了百丈竹城路、径山感塘路等道路改造提升。 二是创新投资机制,发挥带动作用。发挥美丽城镇建设撬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作用,通过政企合作等方式,为项目落地夯实基础。如五常街道探索新型集体经济“联盟联建”增收新模式,通过优质市场主体联建、多村整合零星土地指标,将老旧工业园改造为涵盖商业、创新、文创等元素的多元业态园区,年集体经济租金从100万元增长至400万元。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发展特色。持续做优生态环境,加强基础配套,融入文化内涵,加强产业培育,提升治理水平,尤其是在政府投资项目侧重上,根据各镇街创建类型及自身资源禀赋,推进美丽城镇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如仓前、良渚、余杭立足发展高新技术、总部楼宇经济;西部乡镇立足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三、多方联动盘活“棋子”,集群共建促进城乡共富 一是强化功能配套互补,提升便民生活品质。积极开展不同特色类型美丽城镇集群建设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聚焦西部5个乡镇不同特色,以瓶窑与径山为双核驱动,黄湖、鸬鸟、百丈为多点支撑,强化配套互补,促进共建共享。如通过瓶窑医院新院区、径山文体大楼、黄湖中学科技楼等项目及医共体、教共体改革,实现集群乡镇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是坚持农文旅产业协同,发挥集群规模效应。加快推进大径山绿道网建设,打通5个国家级旅游景区,串联“五镇”打造高规格精品游线,推动片区民宿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大径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实现农文旅产业互联互通;围绕径山茶品牌建设,以村企协作形式,进一步集聚要素、整合资源,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径山茶产业竞争力及品牌辨识度。 三是强化数智集群引领,发挥数字赋能作用。坚持数智引领,推动杭州市风貌智汇通乡镇级子平台“乡村小脑”建设,从数字服务、数字产业、数字管理等多方面着手,构建“理念、规划、项目、监督、管理”等为一体的“一张图”。同时,针对教育、医疗短板,推行智慧教育、智慧医养及医疗共同体建设等数智改造项目,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余杭区美丽城镇办供稿)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