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索引号: 002482090/2014-01110 发布机构: 浙江省科技厅
        发文日期: 2014-02-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4-02-07 10:44 信息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浏览次数:次
        分享:

        (正式印发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业科技大会精神,加快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增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撑,依据《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条件与发展需求

        (一)基础条件

        “十一五”期间,全省认真组织实施《浙江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和《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现代农村科技推广工程,构建新型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进步对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各项工作都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支撑产业作用明显增强。加快农业科研方向与重点的调整,从促进学科发展向满足产业科技发展需求转变;从传统种养业向现代多功能农业、农业机械装备和农产品食品加工业方向拓展;从主要追求农产品产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安全和效益转变。重点加强了粮油与远洋渔业2个战略性产业,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竹木、花卉、蚕桑、食用菌、中药材10个农业主导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促进了我省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提高。水稻亩产从2006年的418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468公斤;农业劳动生产率由2006年的人均20696元提高到2010年的34641元;农业科技贡献率从2005年的56%提高到2010的58%。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78%,我省茶叶、竹木花卉种苗和渔业三大产业居全国第一,桑蚕茧丝绸居全国第二,出口量占全国30%,杭嘉湖平原成为全国3大淡水渔业中心。

        涉农高科技产业培育明显加快。重点围绕种子种苗、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质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海洋农业、林化产品制造、现代设施农业、农业信息技术、林业生态与新能源等10个涉农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科技项目实施与示范带动农业科技企业、产业培育和产业基地建设。据不完全统计,10个涉农高科技产业的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以上,其增加值占农业GDP的比重明显提高,为我省未来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扎实基础。

        科技服务“三农”成效十分明显。重点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和科技富民强县等5个科技促进行动。累计选派个人科技特派员7135人次、团队科技特派员120个、法人科技特派员19个,实施科技项目8381项,帮助入驻乡镇培育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32个,建立企业研发中心186个,创办利益共同体502个,创建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6万亩,建立科技示范大户4万多户,培训农民676.6万人次,帮助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促进行动,全省已有27个欠发达县(市、区)被国家科技部列为试点县,33个为省级试点县。据20个试点县统计,区域特色产业累计实现总产值244.6亿元,新增农民就业226.1万人,为欠发达县(市)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我省60多个技术领域研发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或部分国际领先水平,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00多项。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科研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省43个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人员4763人,其中专业研究人员2627人;全省拥有农业专业实验室405个,其中国家部属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实验室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4亿元,建有野外试验基地198个,面积18.6万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省级农业科技企业624家,建立省级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241家,企业研发人员2122人。创建12个省级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试验基地及孵化器面积129.5万平方米,引入各类人才1002人,建立研发机构51个。组建11个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参加平台建设科技人员达1100人,整合和添置共享仪器设备达1.8亿元。创建了51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51个县(市、区)的农业区域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服务。

        农村科技政策扶持力度明显加大。省委出台《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加大农业和农村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省财政五年累计投入农业科技经费7.5亿元,比“十五”时期的3.1亿元增长1.4倍。省政府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累计有510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获得奖励。组织实施5个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5个科技促进行动方案,组织实施各类农业和农村科技计划项目4001项,投入科研经费20.9亿元;其中争取国家各类农业和农村科技计划项目1306项,获经费资助13.2亿元。加强科技攻关项目的主动设计,试行重大项目厅市会商制度,五年共获16项国家和省先进集体奖或优秀奖。

        (二)发展需求

        “十二五”是我省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省农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期。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对科技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持续丰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水土等资源短缺的瓶颈约束,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改善农业生态,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延长农业产业链,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社会服务,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充分发挥科技作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民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有力支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自我增收能力,需要加强科技培训和普及。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必须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增强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同步推进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突出粮食与主要农产品、林特产业与农林生态环境、现代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食品产业与质量安全、农业生物产业、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农村信息化等6个重点发展领域,大力组织实施现代种业发展、产业技术支撑、成果转化应用、创新能力提升4个重大科技工程,组织实施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设施农业等4个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加强农业前沿技术的原始创新,着力突破主导产业提升和食品安全保障的关键、共性技术,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企业培育,着力改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和创新环境,着力建设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广服务体系,全面增强科技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引领能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粮食及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40%以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育成180个左右新品种(系),其中100个以上进入生产主导品种,并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培育10家左右区域性、专业性骨干龙头种业企业和3~5家大型现代种业集团,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强化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载体,培育50个以上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科技合作机制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完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转化1000项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培育发展现代种业、农业装备、农业生物、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高科技产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三、农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一)粮食与主要农产品农作物。

        以水稻、蔬菜、油菜、旱粮(大小麦、薯类、豆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主要开展农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关键技术、新品种选育及示范、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力争在优异材料创制、高技术育种、优良新品种选育、重大病虫害防治,水稻、旱粮和油料三大作物超高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新品种、新组合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新品种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畜牧业。围绕生猪、家禽、奶牛、兔羊、鸭鹅、蜜蜂等主要畜禽品种的健康养殖、优质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畜禽分子与细胞育种关键技术、新品种(系)选育与中试、畜禽规模化健康养殖模式、畜产品安全、优质特色畜禽产品生产、养殖场配套设施和环境控制、饲料资源开发及高效利用、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畜禽良种选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促进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

        渔业。围绕我省淡海水养殖主导品种、特色优势品种,重点开展龟弊、虾蟹、鱼类、贝藻等我省名特优水产品种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优良新品种(系)选育及育种新技术、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开展滩涂高效开发、远洋捕捞与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开展淡水健康养殖、病害控制与鱼药开发、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为促进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现代海洋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林特业与农林生态环境

        林特业。以林木、茶叶、果品、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等林特产业为重点,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利用研究、优良品种选育与种苗繁育技术研究、生态高效、设施种植技术研究;开展沿海防护林、生态公益林、珍贵用材林、城市和乡村绿化林等主要森林经营关键技术研究;木本粮油资源培育与精深加工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林下经济动植物种养繁殖及加工技术研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转化与推广,促进林特业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

        农林生态环境。重点突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农田重要污染物溯源与污染土壤修复、农林产品产地环境和林业生态系统优化等关键技术。开展节约型农业,林业碳汇增加与监测计量、农林水土保持、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优化、农林重大灾害防控、重大入侵物种检测和防控等方面技术研究,研制相应的设备和制剂,促进农林生态环境优化,保障农林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产品安全。

        (三)现代农业装备与农用物资

        农业机械装备。围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用物资利用率,开展田间作业全程装备以及设施农业、林业、畜牧水产业等专用装备产品研制和集成示范。重点开发农业智能装备与高效节能设施技术,研制动植物工厂化生产全程智能化作业、农林产品生产智能栽植和采收装备、丘陵山地小型轻便作业机械;以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设施化技术为重点,开展多功能农机装备制造、环控农业装备及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装备等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展规模制种、精确施药、农田节水、设施园艺与健康养殖及营造林等专用机械的集成示范。以先进装备与高效设施支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农用物资。以提高肥料、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的利用率、减少向环境排放为重点,开展新型缓控释肥与有机肥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加强低毒高效化学农药、功能农膜等主要农用物资生产技术研究、产品研制和集成示范。研究开发植物抗生素、抗病毒剂、杀菌剂、杀虫剂及除草剂,研制专用农膜、地膜、功能性棚膜,开发多样化的新型农用覆盖材料,为农林作物生产提供物资保障。

        (四)食品产业与质量安全

        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以量大面广、与民生密切关联的大宗和特色农副产品为重点,研发农产品转化与高效利用、食品综合加工及其精深加工共性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开展粮油、果蔬、畜禽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的加工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究;开展食品组分与功能调控、食品包装材料、发酵食品、食品配料、营养功能食品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创建涵盖原料生产、加工、精深加工、装备、品质控制、包装与物流等各个环节,多学科交叉、结构合理、创新力强、运转高效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引领食品产业技术升级。

        农产品储运与物流。面向农产品储运与物流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突破损耗控制、质量控制、节能降耗、数字化管理和安全保障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绿色、生态保鲜技术及精准调控和智能可视化物流信息技术,开发高阻隔、可微波、绿色可降解等专用环保型包装、产地预冷与储藏保鲜、冷链场监管与智能追踪、仿真物流等数字化技术和产品,支撑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发展。

        农产品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和营养健康为重点,开展食品中危害物质形成规律、检测及防控技术研究,解决提升我省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水平及增强过程控制能力的核心关键技术与设备问题,突破高精度快速在线检测、有害物抑制降解与智能化监控等共性技术;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精准溯源与预警、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评估方法,支撑我省食品质量安全综合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五)农业生物产业

        现代生物种业。以水稻、蔬菜、旱作粮油、畜牧、水产、竹木、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果品、花卉等12个农业产业为重点,强化种质资源利用、品种创制、规模化繁殖、种子加工和种子种苗质量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前沿育种技术创新、重大品种创新、种子产业化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研发一批对种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核心技术,显着提升我省现代生物种业发展水平。

        农业生物制品。以动物疫苗、生物农药和兽药等农业生物制品重大产品创制为核心,重点开展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除草剂等生物产品创制;强化药物源头的微生物及产物的高通量挖掘、高效生物制剂及规模化制备、农业生物药物高效施用,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与生态评估、绿色化学和生物组合衍生、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稳定高效表达与纯化、中兽药有效成分提取等技术研究,促进集成示范与应用,培育农业生物制品产业。

        生物质能源。重点开展能源微藻育种、规模化培养、生物反应器研制和应用、油脂提取和转酯化,以及低能耗成型燃料标准化成套生产与应用、纤维素类生物质高效转化利用、高生物量能源植物资源培育等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实施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科技工程。

        生物基材料。重点突破生物基材料制造过程的生物合成、化学合成改性及树脂化、材料加工等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生物基产品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创制大宗生物质基精细化学品、阻燃保温材料、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全降解复合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等生物质替代材料,培育生物基材料产业。

        (六)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节水农业与水资源利用。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益为目标,强化农业高效精良用水、农用水分调控技术与设备、农业节水与质量产品及技术装备、高效节水材料等高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制。加强旱作节水农业、非传统水资源高效利用等技术,促进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保护与耕地质量提升。以提高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为重点,开展高产稳产农田保育、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区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修复与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强化土地整理与快速培肥、中低产土地改良、后备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为确保耕地红线、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七)农村与农业信息化

        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以实现农业林动植物生产过程生命及环境信息的实时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化处理、自动化作业等为重点,加强数字农业、农业物联网与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精准农业作业技术系统、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与分级等技术与产品开发,面向主要水果、设施蔬菜、集约化养殖畜禽水产品,开展数字农业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与产品的集成示范,建立信息化示范基地。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以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与农村管理服务信息化为重点,开展先进农业传感、无线传感网络、智能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与优化、系统集成等前沿和关键技术与产品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追溯等领域的应用与示范,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低成本农民信息接收与使用终端等关键信息技术研究,加强农村信息化示范。

        四、农业科技发展主要任务

        (一)大力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按照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要求,以增强育种能力为核心,以发展技术优势领域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现代种业企业,全面提升种业发展水平。鼓励工商资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育种科技资源向种业企业集聚,加强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引进育种先进技术和装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和种业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种业企业科研基地和制繁种基地建设,建立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选择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较好的种业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培养引进育种领军人才和经营管理、良种推广人才,打造若干个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

        专栏1农业生物技术重大科技专项

        围绕培育和发展农业生物产业的科技需求,重点开展动植物分子设计与细胞育种、重要农业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突破农业生物药物靶标发现和分子设计、新载体发掘利用、药物源头的微生物及产物高通量挖掘等前沿技术。创制新型生物“二料”(肥料、药品辅料)、“三药”(农药、兽药、鱼药)和“五剂”(食品和饲料添加剂、酶制剂、微生态制剂、生长调节剂)等农业生物药物和生物制剂,开展生物质能源和材料、林特与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一批生物技术成果,做大扶强一批农业生物科技企业,并使其成为研发主体,形成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和基础核心产业。

        专栏2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按照“整体设计、突出重点;择优竞争、开放合作;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要求,围绕培育现代生物种业,重点开展动植物种质资源挖掘、保存和利用,优质育种材料创制,动植物分子(细胞)育种、转基因、杂种优势利用等育种高技术研究;加强水稻、蔬菜、旱作粮油等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等优势特色养殖品种,林木、果品、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林特植物新品种选育及中试,创建新品种(系)中试与区域示范基地,加快生物种业企业培育,加强新品种示范,推动我省生物种业发展。

        (二)大力实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工程。按照建立与产业链相配套的技术链的要求,以提高产业增产增效能力为中心,切实加强粮食及十大农业主导产业薄弱环节的科技攻关,着力推进产业各环节的技术配套,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整合现有农科教、产学研农业科技优势资源,围绕支撑农业战略产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及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单元,建设粮食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按产业基本形成以技术研发到示范推广、从种子种苗到产品上市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机制。

        专栏3现代设施农业技术重大科技专项。以现代设施园艺、畜牧设施养殖、水产设施养殖为重点,重点开展现代设施种植及其装备、畜牧设施养殖及其装备、水产设施养殖及其装备、设施装备与材料、设施农业基质的研发与示范,并通过项目带动设施农业科技企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我省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培育和发展。耕地设施栽培面积、喷微灌技术应用面积均达300万亩以上。

        专栏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开展现代食品设计与制造、现代食品生物工程、功能性配料与食品添加剂、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研制、食品物流与安全技术研发,重点开展前沿先进、节能高效和生态环保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重大产品和装备产业化开发。通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研发机构,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企业。

        (三)深入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以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对象,以“两区”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为主要载体,着力推进重大成果产业化。到2015年,全省转化1000项以上科技成果,扶持500家以上农业科技企业,普遍建立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科研机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协作关系。加强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启动实施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按照服务大产业、组织大项目的思路,主要面向农业“两区”和主产区,组织实施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成果转化工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农业科技企业作为转化应用的主要对象,加强农业新品种示范、高效生态技术与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推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重点扶持全省35个欠发达县(市、区)在“一县一业”的基础上,依托团队科技特派员,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集成与应用,促进欠发达县市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服务。坚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与地方建立更加紧密的技术服务关系,支持法人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特派员、个人科技特派员以多种形式在基层创业,为区域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与农业产业合作组织结合,培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农村住宅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应用等为重要内容,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开发与集成应用项目,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兴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新社区、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

        (四)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强化产业需求导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要求,以涉农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力军,以培养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为核心,以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积极推进涉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重点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主体建设,继续扶持农业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全面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到2015年,培育20个以上农业企业研究院,粮食及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分别创建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新建改建20个以上农业类科研机构,新建20个以上农业类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组建30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团队。重点支持浙江大学、省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洋学院等涉农高校和省部属农业科研院所优化学科结构和资源配置,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研究平台,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专业创新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省级农业科研机构为龙头,带动市级农科院(所)面向区域特色产业,整合科技资源,增强创新和服务能力。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整合科研院所应用性科技资源,创办产学研结合的研究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五)深化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加强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组建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研究机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省属农林牧渔和水利等科研院所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在浙部属院所的科技优势,提升我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型创新主体培育。支持规模以上涉农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发挥农业高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重点支持省级以上农业高科技园区创建高科技农业企业孵化器,强化农业高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转化示范、孵化带动,促进农业高科技和主导产业科技创新及其能力提升。支持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载体,孵育一批科技企业、科技农场、科技大户,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带动作用。

        (一)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发展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全面推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研究制定鼓励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各级科技、农口等相关部门,要在财政投入等资源配置上向农业科技发展重点倾斜,在项目、经费、人才等方面优先安排。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技信息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农业科技政策、农业科技最新进展、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知识、农业科技典型,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

        (二)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定的要求,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院所与涉农高等院校的倾斜支持力度,对长期从事基础性、公益性农业科技活动建立相对稳定的支持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新品种选育攻关、粮油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农业科技投入。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充分发挥我省民资丰厚的优势,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引导创业投资资金投向农业种业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金融服务,改善对农业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

        (三)落实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科技进步的奖励政策,落实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先进工作者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励政策。贯彻落实知识产权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以技术转让、股权投入、合作实施、自行投资等方式实施职务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对关键研发人员和为转化作出重大贡献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奖励。积极探索并完善农业职务科技成果、品种权、专利技术等参与收益分配的方法,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大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和新品种保护,加强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品牌保护。

        (四)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培养和稳定一支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以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培养和集聚高素质农业创新人才。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创新领军人才组建省重点创新团队,建立对重点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机制。重视青年人才培养,打破论资排辈,完善学术交流制度,促进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注重乡土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于乡土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和培养计划。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深化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大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懂管理、熟市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

        (五)深化农业科技管理制度创新

        以完善评价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以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为导向,不断深化改革,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深化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省市会商、部门会商的重大科技项目设计机制,完善科技资源向应用研究、转化推广、产学研结合倾斜的配置机制。加强产业链项目的主动设计和联合攻关,加强科技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建立评审专家和项目负责人信用制度,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单位与科技人员绩效评价机制和职称评聘制度。探索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体制。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