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索引号: 002482090/2017-12689 发布机构: 浙江省科技厅
        发文日期: 2017-03-1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7-03-17 09:37 信息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浏览次数:次
        分享:

        浙科发农〔2016〕105 号

        各市、县(市、区) 科技局(委),有关高校、科研院所:

        现将《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16 年 6 月 3 日

        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省率先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引领农业发展的能力,根据《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浙江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需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着,为“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双双提升。浙江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果转化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62%、59%和97%;选育具有新品种保护权和生产技术标准的新品种(系)180 个,其中100 多个成为生产主导品种。农业传统产业、农业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十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升至67%,多个产业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粮食种植面积、单产与总产量均保持稳定;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装备、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设施农业、蓝色(海洋)农业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正加速形成。农业创新体系、农业科技政策更加健全。涉农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高新园区、涉农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等农业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农业与农村科技政策支持力度和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显着。

        当前,世界经济和科技发生重大变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前迈入依靠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农业科技孕育新的突破。前沿基础性研究正在加速推进,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正在广泛展开,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合并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四化同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导力量。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态环境技术、纳米科技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将催生一大批农业新业态,形成竞争新优势。抢占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成为当务之急。农业产业面临重大变革。农业生产从单功能、低效益和高资源依存型向多功能、高效益和高科技依托型转型。农业领域从农产品生产向食品营养与健康、动植物生物医药、生物质能源与生物基材料、微生物资源应用、智能化海洋农业技术与装备、农业工程与装备等拓展。农业的使命从保障食物安全向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优美环境等延伸。农村经济进入崭新阶段。传统农村进入新型城镇化(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协同推进期。传统农民进入城镇市民转换期。经营主体向集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生产主体向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向机械化、智能化生产转变。

        随着浙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入推进,对农业科技要求越来越高、挑战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一是确保资源有效供给的科技需求。全省耕地、能源和水等资源有限,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自给率下降,主要农产品刚性需求压力长期存在,迫切需要在紧缺耕地资源替代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有新的突破。二是确保补齐农业短板的需求。浙江农业发展存在产业链短、附加值和比较效益低、农业企业和园区创新基础条件较差、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不高等短板,迫切需要在提高农业企业和园区的创新能力、支撑产业链拓展和跨界融合、提高从业者素质等方面取得突破。三是确保绿色生态发展的科技需求。农业生产仍然大量依靠农药化肥,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偏低,未来发展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有增无减,加快推进“五水共治”和建设“美丽乡村”,迫切需要在农业农村生态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四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的科技需求。农业GDP 占全省GDP 比重较低,农民

        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人力成本大幅增加,农业发展面临新旧动力转换等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在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创新环境营造上有新的突破。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面提高农业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推广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落实资金链为途径,以突破农业短板和支撑农产品供给侧改革为重点,着力构建创新要素有效配置、创新效率显着提升、创新成果快速转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转化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管理体系,为在国内率先进入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创新驱动力。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围绕满足需求和引领需求两个层次,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部署,准确把握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依靠科技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抓手,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占领农业科技制高点。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科学发展规律,注重农业科技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十一五”和“十二五”农业农村科技工作进行延续、拓展和深化。

        三是坚持开放协同。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全球视野谋划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推进创新要素跨界流动,打造全方位农业科技开放协同格局。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强化公共服务,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创新生态,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农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农村科技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率先建成支撑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创新主体更加强大。建立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原始创新为主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体系。建立以协同创新中心、创新战略联盟为主体,应用为主的产业创新体系。建立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以转化推广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研发实力、产业规模与竞争能力位居国内前列的农业创新领军企业,培育600 家以上农业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大量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农业科技成果大量涌现。通过组织实施农业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基础研究计划等,在农业新品种、生态农业、现代农机装备、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跨界融合农业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获得并转化推广一批具有颠覆性或拐点性意义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全省农业知识产权拥有量年均增长10%以上。

        ——支撑产业转型绩效明显。基于我省农业主导产业和大力培育的新兴产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协同体系、涉农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专业农技推广体系,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到30 个,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力争达1000 亿元,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5 个百分点。

        ——创新创业环境显着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农业产业政策基本形成,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星创天地”等的支撑与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特派员的帮扶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基本形成科技资源向基层、向产业集聚的创新创业良好局面。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围绕事关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公益性、战略性、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等需求,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研究等项目,获取一批颠覆性的、拐点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技术成果,实现农业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农业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带动引领浙江农业科技实现新跨越,再创农业产业新优势,推动农业科技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一)加强农业新品种选育,占据种业发展制高点围绕粮食和农业主导产业,按照种质创新、基因挖掘、育种技术、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科技创新链条,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品种创制与示范应用等方面,开展全产业链育种协作攻关。构建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协同种业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现代种业科

        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和良种供应保障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新品种选育,建立主要农林产品有效供给的科技支撑体系。

        专栏1:农业新品种选育

        1.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与优异育种材料创制。利用我国丰富的动植物种质资源,重点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继续加强种质资源圃、资源库或基因库的建设。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开展基因数据资源的共享、科学评价和研究开发。积极开展以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分子设计育种为代表的现代作物育种前沿技术研究,结合传统育种技术,协同建立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解决农业新品种选育中存在的预见性差、周期长、效率低等突出问题。

        2.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应用现代育种新技术、新方法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重点开展产业主导品种、适合集约化、工厂化和专用化的多元特色品种选育研究,育成一批高产、优质、抗性或广适性、专用性新品种。同时,开展高效制种技术研究,建立种子种苗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加强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开发符合品种特性与环境生态,或适合机械作业、省工省力等配套技术,指导新品种推广。

        3.商业化育种模式研究。引导鼓励科技资源在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鼓励有实力的种业企业,整合育种力量和资源,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选育研究,增强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建立适合于浙江省情、科学合理、优势互补的育繁推、产学研一体化现代种业新体系。

        4.农业新品种选育资源数据库建设和监管系统研究。研发涵盖我省主要农作物、优势特色养殖和林特新品种选育的标准化种质资源、育成品种(系)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研发基于专项、专题或课题实施的组织形式、人员分工、研究进展、经费使用、科研成果等情况监督管理的信息系统。

        (二)加强生态农业创新,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围绕我省绿色农业强省发展的目标,针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开展农业生产系统建构与平衡机理研究,重点支持农田面源污染与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和生态高效种养殖技术研究、化肥减量与替代增效技术和农药减施及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实施渔场修复振兴技术研究与模式创新,推动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和渔业生态发展,加快建设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体系。

        专栏2:生态农业创新

        1.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修复。开展各类农业面源污染物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和高光谱监测技术开发,建立农业污染预警体系。加快污染修复技术、重金属捕获剂、微生物修复菌剂等研发,建立农业污染修复体系。加强低山丘陵水源区水土流失型面源污染治理,保障水环境安全。加强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技术研究。

        2.土壤环境保护与修复。重点开展土地资源评价技术、耕地质量监测数字化管理技术、土地后备资源开发与复垦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土壤退化机理与修复技术、中低产田治理与退化土壤修复技术、产地生态环境治理与新垦地力培育技术、农田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的研发。

        3.肥药两减与节水。开展化肥减量与替代增效、高效施肥、肥料使用监控、超高产条件下集成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作物营养遗传潜力挖掘与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研究。研究农作物耗水机理、节能节水栽培技术、需水信息诊断技术、农业用水过程降耗技术,开发经济型灌溉技术与产品。

        4.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和生态高效种养殖技术。加强动植物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动植物保护、抗灾防灾、种植模式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形成操作性强、适用性广、成本适中、生态效益明显的动植物栽培和养殖技术体系。针对畜禽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限制难题,突出规模化养殖环境控制技术创新,研究畜禽高效养殖和疫病诊断与防治等技术,形成工业化、生态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畜禽健康养殖体系。加强森林涵养和生态修复综合集成新技术研究,开展林业选择配置、立地控制、结构控制、营养控制、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高品质、多抗广适、丰产的新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以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5.渔场修复与海洋蓝色粮仓。围绕省委省政府“一打三整治”渔场修复振兴专项行动,以及确保粮食供给和安全的要求,开展渔场海洋环境修复治理,在设施装备、良种良法、岛礁渔业、健康养殖、循环水养殖、生境修复以及绿色加工等方面加强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着力打造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和重大产品,形成产业链完整的“蓝色粮仓”产业集群,培育和集聚“蓝色粮仓”创新、创业核心团队,建成若干重大粮仓。

        (三)加强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针对当前农业生产效率低、投入粗放、综合生产成本高等现实问题,开展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和智能农机装备等研发,构建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智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满足我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机械装备的紧迫需求。

        专栏3:现代农业装备研发

        1.数字农业。开展数字农业软硬件技术研发,突破农业专用传感与识别技术、农业传感网、智能化农业信息处理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集成设施农业领域的信息获取、传输、决策、控制等技术与装备,建立农林植物系统中要素和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种植管理体系。

        2.设施农业。推进设施种植、设施养殖、林特业中的农业新材料、智能装备与配套机具研制。开展工厂化农业的立体栽培技术和机械化装备研究,推动LED 光源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3.农机装备。以推动农业生产高效率、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为目标,围绕粮油、蔬菜、果品、畜牧、茶叶、水产、竹木、花卉、苗木、食用菌、蚕桑、中药材等主要产业的不同需求,研究种植、养殖、管理、收储、加工、商品化处理等机械化作业技术,形成一批适用于平原、丘陵、山地、林地等区域的智能化关键装备。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究,支撑农业安全生产新体系针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建设要求,重点支持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农产品追踪溯源技术、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等研究,推进绿色环保“三药五剂”和肥料开发,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专栏4: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溯源

        1.农产品质量控制。加强“三药五剂”减施及绿色防控开发。围绕浙江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全过程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研究,追溯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来源,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溯源及控制技术,构建全产业链农产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2.农产品追踪溯源技术。研究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质量安全溯源系统,重点研究有毒有害物质监测技术、动植物疫病监测技术、农林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监测以及物流过程监测技术。

        3.农产品安全检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识别检测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开发快速高通量筛查和精准检测技术,研发相关一体化设备,建立农产品安全大数据平台,构建通用共享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体系。

        4.绿色环保“三药五剂”和肥料开发。在动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与化学投入品应用评价基础上,基于生物组学的靶标发现与精准控释技术,研制绿色环保“三药五剂”和肥料及其安全使用技术,构建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五)加强营养健康食品开发与保鲜物流技术研究,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新需求针对食品产业科技支撑与未来发展需求,按照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总体思路,加强营养健康食品研发理论和创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满足特殊膳食和特殊工作环境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实现营养健康食品的产业化开发和跨越式发展,全面惠及人民大众。

        专栏5:营养健康食品开发与保鲜物流

        1.特色健康营养食品开发。分析研究挖掘农产品中的健康功能组分,研究提取分离和稳态化技术,利用现代加工方法开发健康功能产品。加强新资源食品、特色农产品和药食两用农产品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特色果蔬、粮油、畜产、水产和森林资源及副产物的健康组分,开发相关产品,为健康消费提供科学指导。

        2.特色食品现代化生产技术。针对农产品加工的高能耗、高水耗、利用率低和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开展低碳化、智能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高增值全利用节水节能新技术和新工艺研发、提升食品感官品质和理化特性。以现代加工技术挖掘传统食品、中华烹饪食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食品)加工技术,实现机械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加强规模化集中配餐、生鲜食品、浅盘食品(半成品)、中式调理食品的加工、流通和安全技术研究。研发节能高效现代食品加工关键装备和成套生产线。

        3.保鲜与物流技术。加强生鲜食品冷链流通品质控制技术研究,研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新材料、新产品,破解食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品质劣变与损耗等难题。开展物流信息化监控、配送与销售等智能化系统研究应用,确保食品物流过程安全可控。

        4.食品加工机械装备。加强食品装备机械稳定性、可靠性、材料安全性、数字化设计、信息感知、仿真优化等技术与自动控制系统研究。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数字化、规模化、自动化、连续化、工程化、成套化核心装备与技术开发研究。积极开展新型杀菌、节能干燥和高速包装等核心关键技术装备集成与开发。

        (六)加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拓展农业产业新空间针对我省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提质增效、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增值加工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重点支持大宗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农业生物资源高效转化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技术等研究,建立农业生物制造科技支撑体系。

        专栏6: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1.农产品资源化增值高效利用。针对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竹木、中药材、茶叶、木本油料等大宗农林产品原材料和我省特色农产品,通过化学改性、物理提质、生物资源高效转化等方法的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促进农产品全质化高效利用。

        2.农业生物资源高效转化技术。加强生物质能源制造技术研究,研发主要农林生物质资源收储运预处理加工机械装备研制和产业化开发,重点研发高效生物转化新型菌种、催化技术和成套装备。加强生物基材料研究,重点攻克生物基重要平台化合物生物转化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高效微生物工程菌和生物催化剂,开发生物基塑料、新型农用膜材料、生物树脂材料等生物基新产品。  3.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研究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农林水产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技术,开拓高值利用新途径,重点突破废弃物肥料化、能源化、材料化、饲料化、基质化等关键技术及配套设备。

        (七)加强农业跨界融合技术研究,催生现代农业新业态按照“系统化设计、一体化布局、阶段性安排和持续性推进”的思路,充分运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的技术成果,推进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农产品物流等模式创新,实现跨界融合发展。

        专栏7:跨界融合农业

        “农业+”综合集成。加快现代工业技术、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信息化等领域成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转化,开展对农业产业变革趋势具有重大影响的跨界技术综合集成研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嫁接和再创新,以现代工业领域科技成果推进农业领域的现代化。

        四、加快农业成果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紧紧围绕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全方位破除制度障碍,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通过成果转化让科技惠及广大农村和农民大众。

        (一)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及应用计划,开展中试研究以及推广转化示范,支持集约化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现代农业装备、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应用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应用和示范,支撑绿色生态农业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建设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具有显着示范带动作用、植根农业科技企业和广大农户的“两新”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二)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充分吸收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建设的经验,实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推广计划。推进农业专业信息服务站和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基层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农业信息服务。积极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实施“互联网+三农”行动,鼓励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提高农艺控制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深入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

        (三)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  优化区域布局,引导各地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建设一批专业化、精细化和特色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培育集聚一批农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技术评估、农业监测、研发设计、专业培训、新品种评价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机构,形成一站式农业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创新服务链。鼓励涉农高校院所建立或做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机构,加快院所科技成果到基层转化落地。鼓励科技特派员成为院校成果转化协同体系的重要力量,以成果转化收益反哺队伍建设。依托浙江科技大市场,积极培育农业技术成果交易专业市场,为农业科技成果交易提供专业化服务平台。

        五、培育农业高新产业,打造产业升级版  促进农业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壮大农业新兴产业。根据资源优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抓好区域布局,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适宜区域集中,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链。重点发展高端化、高效化、生态化的农业新兴骨干科技企业,加快培育和集聚产业链“补短板”的农业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跨界融合农业产业,建设创意农业园区或基地,打造工业、农业、服务业互相带动、互相促进、水乳交融的文化创意农业。

        (一)发挥重大创新平台作用

        引导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建成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新园区。推动农业领域的省级高新园区发展,支持其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农业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发展纳入到杭州城西科技创新大走廊、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建设范围。

        (二)提升农业科技园区水平

        结合“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特色农业强镇”建设,以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创建10 家左右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15家左右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区。促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完善高端服务、组装集成、孵化带动、总部经济研发、产业链产业和先导示范等功能,形成园区内部产业链配套、园区之间各具特色的格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和带动性强的制高点。布局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和科技产业,成为各市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农业现代化典范。加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评价考核,建立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机制。

        (三)培育农业科技企业  实施农业企业攀高行动,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机制,通过孵化器孵化一批、高新企业派生一批、科技人员领办创办一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批、引进培育一批等模式,大力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配置新设备和应用新技术,激发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力,加速成长为农业领域具有较强创新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企业群。

        (四)建设农业创新载体

        以主导产业的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布局建设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从应用层面协同推进农业高科技产业创新提升。通过优化学科建设,打造一批在国内领先的农业农村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坚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涉农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载体,夯实农业创新基础条件。

        专栏8、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

        建设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遵循“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合力推进、全程评价、动态管理”的原则,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新兴产业,选择业内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按照产业链布局建设的思路,通过在上、中、下游布局建设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贯穿和联通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有机协同的“双链”融合。积极探索省市(县)和社会力量共建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的模式。推动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涉农省级企业研究院等提质升级,每年选择若干家绩效评价结果处于前列的企业研发中心等,推动其发展成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六、激发基层创新创业,提供发展新动能充分发挥科技在农村实现小康和做强农业产业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基层创新创业动力,增强农村经济的自我造血能力和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拓展提升科技特派员制度

        转变科技特派员使命与职能,推动其从科技扶贫向支持农村创新创业方向转变,建立基于“大农业”视野的科技特派员服务观。按需选派,精准对接,根据地方的产业需求,择优选派个人、团队和法人特派员。进一步拓展科技特派员帮扶专家和帮扶产业领域,从原有的涉农相关专业逐步向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电子商务、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拓展。打通并完善农业全产业链,从以往纯粹的农业一产,向产业链后端延伸,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链短板,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建立科技特派员支撑一二三产大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二)着力打造“星创天地”

        着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基层和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规划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星创天地”,切实为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营造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农村科技创业服务环境,打造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特派员服务站等为载体建设“星创天地”。着力打造融合科技示范、技术集成、科技孵化、平台服务为一体的“星创天地”,集聚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农村科技创业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三)实施农业科技帮扶计划

        继续加大农业科技帮扶力度,精准发力,确保脱贫不返贫、致富奔小康。重点支持26 县发展,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和新模式在农村基层的应用普及,推动农村农民加快奔小康。支持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大力开展绿色宜居村镇建设规划与设计技术、农村清洁能源系统构建与整合利用技术、环境整治综合集成技术等示范应用。支持一镇一貌、一乡一品的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推动创新要素与产业项目的紧密结合,做到产业、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区功能叠加。七、夯实科技人才队伍,增强创新支撑力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导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农业科技服务人才服务农村基层,培养一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和科技型职业农民,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支撑发展的农业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队伍,筑牢农业农村创新根基。

        (一)培育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围绕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优化调整涉农高校院所相关学科结构,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通过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基金等多种形式,加速培养一批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每五年开展一次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和先进工作者评选,对于在农业科研、推广和管理工作岗位上的领军人物进行表彰奖励。

        (二)培养农业科技服务人才

        以示范基地为依托,造就一批在农业生产一线创新创业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技术经纪人队伍为骨干,形成一批快速转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队伍。围绕农业战略产业、主导产业和“两区”建设,整合农科教、产学研技术人员,建立以产品为单元,由农业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乡土专家等组成的产业创新与服务团队。

        (三)培育农业科技企业家加强农业复合人才培养,启动实施科技型农业企业家培育计划。以农业骨干企业负责人、农村合作社带头人为重点,培养造就一大批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企业家,培育具有企业家思维的科学家队伍和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四)提高职业农民科技素质

        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需求,推进农民大学建设。探索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建立健全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劳动力中的比例。

        八、强化科技开放共享,构建协同新局面

        落实“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抓住全球创新资源加速流动和我国经济地位上升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化共建共享模式,强化农科教产学研协同创新,增强我省农业科技的国际化水平。

        (一)探索走出去模式

        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优势农产品和农业技术走出去。重点围绕竹制品、果品、茶叶、花卉、中药材、蚕桑、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借助海外浙商、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等渠道优势,会同省农办、商务厅、农业厅等认定100 家左右总部型农业科技企业,不断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附加值。重点围绕旱粮、水稻、蚕桑等在本省推广受土地局限的农业新产品和技术,充分发挥新品种选育专项等专家团队的技术优势,探索确立10 个重点推广产品或技术,通过在海外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示范基地,将服务对象从省内扩展到“长江经济带”等地区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努力实现以技术换资源,提高边际效益。

        (二)完善引进来模式

        按照农业现代化需求,以补短板、强优势的思路,吸引高端农业科技人才、前沿紧缺技术和农产品走进来。围绕农业产业技术路线图,制订农业技术和人才需求计划,充分发挥农业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和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等的桥梁作用,加快引进创新成果和关键技术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着名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在浙设立分支机构或兴办农业科技企业。加强对农业技术引进的协调管理,建立引进项目登记备案和审核制度。

        (三)深化共建共享模式

        面向全球,面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布局创新网络,盘活存量科技资源。支持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企

        业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建立15 家创新资源跨区域、跨单位、跨领域的农业科技合作基地。推动开放共享,鼓励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向国内外开放,开展合作研究和人才、技术等多方面交流。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工作领导

        强化农业科技政策制定、规划编制、重大项目实施等重要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省直部门间的统筹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由科技、农业、发改、财政、金融、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环保、气象等多部门组成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对农业科技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进行协调。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工作协同机制,切实增强市、县在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中的主动性。健全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党委、政府农业科技工作的评价考核。

        (二)完善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浙江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浙江省专利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对在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成果转化中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按规定给予奖励,奖励部分可一次性纳入高校、院所当年工资总额但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创新的农业补贴政策,推动农业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农业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可操作方案,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围绕激发和保护农业创新活力,实施农业农村知识产权战略。鼓励农业企业、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其科技人员申请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把获取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行为。加强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培育,鼓励注册使用农产品着名商标和原产地标识,鼓励农业科技企业申报省知名商号,在全省范围内享受跨区域、跨行业的商号保护政策。加强产学研联合研制农业技术标准工作,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和本省农产品主要出口贸易的技术壁垒;鼓励农业企业和行业组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

        (三)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工作的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业科技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农业投入增长速度。加大对农业创新创业活动的风险投资和信贷支持,产业引导基金、种业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要将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作为重要的支持对象。引导26 县成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或资金,对于这类资金,纳入省级科技资金因素分配法的重要因子。引导农业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以农业企业为主体建立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公司和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和风险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四)提高农业农村科技治理水平

        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立足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立项机制、成果评价机制、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资源下沉机制,强化农业科技宏观管理和顶层设计。健全符合农业科研规律的经费管理机制,将科研项目有关权力下放至承担单位和负责人。完善和推广使用浙江省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建立专业机构管理和科技报告制度。强化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工作的绩效管理,将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确定下一年度项目或经费等支持强度的重要因素。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2016 年6 月3 日印发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pdf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