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090/2022-00656 | 发布机构: | 省科技厅 |
发文日期: | 2022-08-0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关于聚力建设新材料科创高地的建议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22号提案的答复
浙科提〔2022〕206号
农工党省委会:
贵单位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第22号提案《关于聚力建设新材料科创高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2020年,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首次提出着力建设新材料世界科创高地以来,我省加快构建从顶层规划设计到实施意见再到细化措施的政策体系,有力推动新材料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提速跨越发展。当前,我省重点围绕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变革性材料三大领域,全面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四大计划,布局建设了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引进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培育壮大了一批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为打造新材料世界科创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加强政策引导,将培育和发展核心基础材料、关键新材料等作为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贯彻落实《关于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将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品种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工程、省重点制造业投资等项目计划,在用地、能耗、排放指标和资金及项目配套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省重点培育发展的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的重大新材料项目,扶持政策可专题研究。围绕新材料产业持续发展升级,保障财政研发投入逐年提高,鼓励高校等入驻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服务创业载体,试点开展新材料产学研联合攻关省级重大专项,并给予财政支持。推进新材料产业相关人才引育,落实《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浙江省职称评审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指示精神,在材料类正高级职称评审中试行“直通车”机制。持续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相关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持续、稳定的市场环境。
二是加大攻关力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我省产业发展提升需要,梳理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卡脖子”技术清单。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重点研发计划,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创新联合体等攻关模式,重点攻克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升一批先进基础材料、提前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2021年,我省新材料领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7项,承担数位居全国第五。创新重大项目立项方式,加大项目支持力度,重大项目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经费支持,满足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需求。近三年,我省累计已立项实施新材料重大科技项目263项,占全部项目总数的18.25%,投入财政科技总经费10.7亿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50亿元,覆盖纳米材料、稀土新材料、高端功能与智能材料等新材料领域。2018年来,我省新材料领域已累计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省部级奖励一等奖以上奖励17项,覆盖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磁性材料、功能膜材料等领域。
三是建设高能级平台。全省已集聚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9家国家工程实验室,巨化国家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3家国家级院所平台,以及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建设了甬江实验室和3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引进培育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13家。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已落户中科院石墨烯工程实验室。全省高校院所已成为新材料前沿和战略性领域基础研究主力军。名校名所学科建设跻身一流,浙江大学材料学科ESI排名列世界高校第8位,拥有张泽、杨德仁、叶志镇、任其龙等院士,在半导体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浙江工业大学在绿色化学合成、浙江理工大学在纺织新材料、杭州师范大学在有机硅材料、宁波大学在光电器件、中国计量大学在磁性材料等方面具有较强科研力量。落地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浙江区域中心(宁波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成立国家特种金属结构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入围省级和2021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四是培育科技型企业。持续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培育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项目、人才、平台等方面支持。2021年新增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1580家,占新增高企22%,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913家,占当年新增科小20.7%。培育新材料领域雄鹰企业、链主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持续推进新材料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竞争力,2021年新材料领域新增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5家,占比37.5%、企业研究院58家,占比28.6%,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16家,占比27.0%。
五是培养领军人才。引导高校研究制订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规划,充分发挥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对于产业、行业、人才队伍的拉动和支撑作用。不断加强新材料领域相关学科建设,目前全省共有1个国家“双一流”学科、9个省一流学科、25个学位点以及42个高校省部级以上新材料领域平台支撑“新材料”高地建设。深入实施“鲲鹏行动”计划、国家和省“千人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万人计划”,围绕新材料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着力引进集聚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大师、“高精尖缺”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高端人才引领提升我省新材料创新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充分发挥高校院所、骨干企业、投资机构等作用,拓展全球引才网络,以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吸引高端人才、团队来浙创新创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基地、科技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等,引进使用离岸创新人才。截至目前,我省新材料领域拥有13名材料学“两院”院士专家,以及一批杰青、长江学者,材料学研究领域国家级人才超百余人,各类省部级人才264人。
六是打造标志性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格局,重视并支持省内不同区域因地制宜高质量建设新材料产业集群。例如支持宁波在稀土永磁材料、金属新材料等领域提升优势,打造万亿级新材料产业之城。依托绍兴市、杭州市萧山区、桐乡市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领先的环杭州湾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等,力争形成一批百亿级新星产业群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万亩千亿”平台,目前我省已在新材料领域培育了绍兴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衢州高端电子材料、金华义乌智能显示材料等3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021年,3个新材料平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758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新材料产业发展需求,坚持把创新强省、人才强省作为首位战略,加快建设新材料世界科创高地,重点围绕先进结构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变革性材料等三大领域,在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端磁性材料、氟硅钴和光电新材料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建成世界先进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一是完善政策保障。优化创新资源在新材料关键领域布局,行业主管部门聚焦引导,形成合力,保障政策有效供给并落实到位。二是继续加大科技项目支撑力度。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新材料“卡脖子”技术作为主攻方向,按照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原则,找准技术风险点,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培育科技型企业,建设企业创新载体,保障科技计划项目数和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加。三是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引育体系,深化“鲲鹏行动”、省海外引才计划、“万人计划”,提高人才的鼓励标准支持力度。改革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推进人才服务迭代升级。四是建立健全产学研联动机制。加大产学研用协同力度,瞄准“卡脖子”问题联合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着力打造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打造浙江制造新优势,全力推进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共同推进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
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创新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联 系 人: 沈维强
联系电话(传真):0571-87055408
邮 编:310006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6月30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委组织部、省人力社保厅、省教育厅。 |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 2022年6月30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