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2090/2022-00670 | 发布机构: | 省科技厅 |
发文日期: | 2022-08-1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加快建设新材料创新策源地 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35号提案的答复
浙科提〔2022〕214号
民盟组:
你们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第35号提案《关于加快建设新材料创新策源地 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新材料是工业发展的先导,也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要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省,必须增强新材料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实力。我省高度重视新材料技术和产业发展,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密围绕战略目标,抓重点、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在新材料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研发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袁家军书记、王浩省长先后赴大走廊视察指导。聚力支持杭州城西、宁波甬江、G60(浙江段)、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科创大走廊等新材料创新策源地的建设,并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2021年,我省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已达11248亿元,居全国第四,同比增长28.7%,新材料研究学科体系、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为加快打造新材料创新策源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主要进展
(一)打造全链条政策体系,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我省高度重视推动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印发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创新策源地的实施意见》《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规划》《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推进科创大走廊建设走深走实。完善顶尖人才培育成长支撑体系,推进新材料产业相关人才引育,落实《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浙江省职称评审管理实施办法》等精神,把握好改造提升的方式和路径,在材料类正高级职称评审中试行“直通车”机制,持续实施“白名单”制度,对创新创业顶尖人才给予持续稳定支持。持续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相关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持续、稳定的市场环境。目前,科创大走廊“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创新策源成效凸显。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获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一等奖、入选“鲲鹏行动”计划专家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速、集聚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承担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数均占全省60%以上。贯彻落实《关于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精神,将省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品种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省重点建设工程、省重点制造业投资等项目计划,在用地、能耗、排放指标和资金及项目配套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长期稳定增长,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
(二)着力高能级平台建设,壮大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内以新材料研发为主的甬江实验室,2021年底实验室科研队伍已接近200人,预计2022年底科研人员总数达到500人。实验室建设一期建筑物已全面展开建设,二期实验室主体建设用地、规划、设计等也已经按计划有序进行。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建设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区域中心、稀土永磁材料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有色合金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已落地中科院石墨烯工程实验室。在新材料领域,全省已建设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了3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工程实验室,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院所平台,以及2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培育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13家,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引领,落地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浙江区域中心(宁波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成立国家特种金属结构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浙江),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公共服务平台先后入围省级和2021年度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三)实施新材料重大专项,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实施“尖峰”计划,加快布局一批前沿领域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实施“学科登峰”工程,支持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建设材料领域世界一流学科。如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近两年,承担了省基金项目达到8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聚焦十大重点领域,全面实施“尖兵”“领雁”“领航”计划,持续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创新重大项目立项方式,加大单项项目支持力度,满足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展需求。近三年,我省累计已立项实施新材料重大科技项目263项,占全部项目总数的18.25%,投入财政科技总经费107997万元,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499213万元。2021年,我省新材料领域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7项,位居全国第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聚力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战略支点,支持杭州城西、宁波甬江、G60(浙江段)、温州环大罗山等在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技术等方面大胆探索、改革创新。
(四)培育新材料领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培育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项目、人才、平台等方面支持。2021年新增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1580家,占新增高企22%,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913家,占当年新增科小20.7%。培育新材料领域雄鹰企业、链主型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持续推进新材料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竞争力,2021年新材料领域新增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5家,占比37.5%、企业研究院58家,占比28.6%,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16家,占比27.0%。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牵头组建研究院、实验室、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万亩千亿”平台建设,目前我省已在新材料领域培育了绍兴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衢州高端电子材料、金华义乌智能显示材料等3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引进中化蓝天高端氟材料产业链项目、华友新能源材料(锂电池)等一批标志性项目。2021年,3个新材料平台实现工业总产值1758.1亿元。
(五)鼓励产学研用集成,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引导高校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规划,充分发挥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对于产业、行业、人才队伍的拉动和支撑作用。不断加强新材料领域相关学科建设,目前全省新材料领域有1个国家“双一流”学科、9个省一流学科、25个学位点以及42个高校省部级以上新材料领域平台支撑“新材料”高地建设。“十三五”以来,高校主持获得新材料领域国家科技奖共5项。深入实施“鲲鹏行动”计划、国家和省“千人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万人计划”,围绕新材料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着力引进集聚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大师、“高精尖缺”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高端人才引领提升我省新材料创新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充分发挥高校院所、骨干企业、投资机构等作用,拓展全球引才网络,以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吸引高端人才、团队来浙创新创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到海外建立研发基地、科技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等,引进使用离岸创新人才。围绕新材料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着力引进集聚一批国际人才、“高精尖缺”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高端人才引领提升我省新材料创新人才队伍整体水平。截至目前,我省新材料领域拥有13名材料学“两院”院士,以及一批杰青、长江学者,国家级人才超百余人,各类省部级人才264人。遴选材料领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2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4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2名,新遴选“鲲鹏行动”计划专家4名。计划到2025年,培育和引进材料领域两院院士10名以上、引进国际顶尖人才100名以上、高水平创新团队100个以上。
(六)支持区域合作新范式,打造国际创新联盟。重视并支持省内不同区域因地制宜高质量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厅积极落实“厅市科技工作会商”机制,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与各地方的科技合作机制,深入对接、密切合作、加深互动。发挥科创大走廊、甬江实验室、浙江创新中心、环杭州湾高新技术产业带、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平台作用,坚持产业导向、需求牵引,聚焦产业特色,明确主攻方向,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以产业带为基础,构建积极活跃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造特色产业创新集群。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并购,目前我省已有一批新材料领军企业通过技术购买、股权合作、企业并购、技术转移、科技合资、吸收人才、设立跨境园区等方式,加强与国际技术对接、合作。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国际化的先进材料等优势领域产业集群。依托新材料领域科研机构智力支撑、创新平台服务支撑、优势产业主体支撑,构建定位清晰、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完善集群内技术研发体系,形成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提升集群产业创新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首位战略,围绕杭州城西、宁波甬江、G60(浙江段)、温州环大罗山、浙中等科创大走廊的建设,提高创新要素的保障能力,全力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推进“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一是完善产业发展综合保障。优化资本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布局,聚焦引导,形成合力,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保障政策有效供给并落实到位。二是加快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杭州市牵头编制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在相关政策、规划中将大走廊纳入综合性科学中心培育对象。加强对甬江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持。三是加大科技项目支撑力度。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聚焦新材料标志性产业链,依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线”数字化应用,“人脑+机脑”绘制技术图谱,梳理风险清单、需求清单、项目清单和成果清单,编制重大攻关任务指南。完善技术要素市场配置机制,培育新材料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建设企业创新载体,保障新材料产业领域科技计划项目数和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引育体系,深化“鲲鹏行动”、省海外引才计划、“万人计划”,提高新材料产业领域人才的经费标准和补贴标准。改革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推进人才服务迭代升级。五是建立健全产学研联动机制。加大产学研用协同力度,瞄准新材料产业领域关键“卡脖子”问题联合攻关并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感谢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建议对我省发挥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作用,推进我省新材料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希望再提宝贵意见!
联 系 人:沈维强
联系电话(传真): 0571-87055408
邮 编:310006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6月30日
抄送: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提案委、省经信厅,省委组织部、省教育 厅、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金融办)、 杭州市政协提案委。 | |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办公室 | 2022年6月30日印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