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山区两栖类多样性的生态格局研究
成果名称 | 遂昌山区两栖类多样性的生态格局研究 | |||
成果登记号 | DJ111062023J0003 | 知识产权 | 未评价 | |
完成单位 | ||||
序号 | 单位名称 | 通讯地址 | ||
1 | 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 |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妙高街道上南门路4弄80号 | ||
2 | 丽水学院 |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学院路1号丽水学院生态实验中心10-215 | ||
完成人 | ||||
序号 | 姓名 | 工作单位 | 对成果的贡献 | |
1 | 张川英 | 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 | 项目负责人 | |
2 | 余水生 | 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 | 技术负责 | |
3 | 郑伟成 |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 技术负责 | |
4 | 龚笑飞 | 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 | 技术指导 | |
5 | 潘江炎 | 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 | 野外调查、数据汇总 | |
6 | 曹华 | 遂昌县生态林业发展中心 | 野外调查、数据汇总 | |
7 | 丁国骅 | 丽水学院 | 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运行、报告撰写 | |
8 | 马力 | 丽水学院 | 方案设计 | |
9 | 陈静怡 | 丽水学院 | 野外调查、数据处理 | |
10 | 汪艳梅 | 丽水学院 | 野外调查、数据处理 | |
11 | 胡华丽 | 丽水学院 | 野外调查、数据处理、报告撰写 | |
12 | 冯磊 | 丽水学院 | 野外调查 | |
13 | 钟俊杰 | 丽水学院 | 野外调查、资料整理 | |
14 | 项姿勇 | 丽水学院 | 野外调查、资料整理 | |
成果公报内容(成果简介、创新突破点、同行认可、引用情况、应用情况等) | ||||
本研究通过调查对比5个重点区域内(牛头山、白马山、湖山、桂洋四个林场、九龙山保护区)不同生境下的两栖类种类和数量分布状况,着重加强对九龙山外的其余4个区域的两栖类进行探究,借此希望了解遂昌境内重点区域内的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格局,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来对5个重点区域内的两栖类各生境代表物种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研究: (1)遂昌山区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格局。分别于繁殖期和非繁殖期两个时间段采取样线法进行抽样调查,对样线中的个体进行GPS定位(经纬度、海拔)、生境确定、拍照鉴定物种。获取两栖类物种多样性本底数据并分析样区内两栖类的时空分布格局。 (2)遂昌山区两栖类代表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格局。从5个样区中采集溪流、农田等生境的代表物种10-20个个体,通过剪趾取样获得组织样本,采用16S rRNA、COI等分子标记进行PCR扩增并重建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各基因多态性并探究其遗传多样性。 该项目采用样线法系统调查了遂昌山区内的两栖动物物种组成情况,结合历史资料共记录两栖类2目9科37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种,中国特有种有22种;比较分析了遂昌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县内四个国有林场两栖类的物种组成及五地间的β多样性差异,探究了遂昌山区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为两栖类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2、获得遂昌山区溪流代表物种(淡肩角蟾和丽水角蟾)的部分16S rNA线粒体基因并上传Genbank数据库,基于信息论方法,分析了淡肩角蟾形态和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和气候影响。发表论文2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1篇;授权专利3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完成《遂昌县两栖爬行动物》文稿。 | ||||
评价(鉴定、验收)委员会名单 | ||||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专业领域 | 职称 |
1 | 周海东 | 遂昌县农业农村局 | 水产养殖 | 中级 |
2 | 华威 | 遂昌县农业农村局 | 动物医学 | 正高 |
3 | 戚伟尧 | 遂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野生动物保护 | 副高 |
4 | 郑英茂 | 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 生态保护 | 副高 |
5 | 蒋苏德 | 遂昌大众会计师事务所 | 财务 | 副高 |
组织评价单位:遂昌县科技局 | ||||
评价(鉴定、验收)意见 | ||||
项目完成了合同规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同意通过验收。 |